大三巴牌坊的故事(澳门大三巴牌坊藏有这些故事)

作者:五万 时间: 阅读: tag:  大三巴牌坊 

大三巴牌坊是澳门最有名的标志性建筑,也是澳门的象征。去澳门参观旅游,大三巴牌坊当是必去之处。当地流行的话说:“不去大三巴,就不算到过澳门”。

澳门大三巴牌坊藏有这些故事

400多年前,葡萄牙人侵占了中国澳门,也把天主教带到了澳门。1562年,葡萄牙人历经数年,在澳门建起了一座名为“圣保禄”的教堂。葡语“圣保禄”发音接近粤语中的“三巴”,所以很快被华人叫成了“大三巴教堂”。后来,这座教堂两次毁于火灾。1602年,圣保禄教堂再次重建,历经35年于1637年完工。18351026日的一场大火,又把教堂烧毁,只剩下耗资3万两白银的教堂前壁未倒塌。而单独耸立又有造型的教堂前壁,酷似内地的牌坊,被加固保留下来,这就成了今天的大三巴牌坊。

大三巴牌坊是最具代表性的“澳门八景”之一,位于炮台山下,左临澳门博物馆和大炮台名胜。建筑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建筑的风格而成,体现出东西艺术的交融,雕刻精细,巍峨壮观。

相关史料介绍,大三巴牌坊是西方文明进入中国历史的见证之一。1583年,著名的传教士利玛窦在这里改绘世界地图为《万国图》,加上中文标识,送给了清朝地方政府。1569年,大三巴附近建起了圣加扎西医院,西医、中药在这里开始流入华夏大地。葡萄牙医生戈梅斯也从澳门将“种牛痘”引入中国,医治当时的不治之症“天花”。大三巴附近的“圣保禄学院”,是东亚最早的一所西式大学,实施西方教育的同时,还在这里对即将进入东方的传教士进行东方文化的培训。

澳门回归后,标志性的大三巴牌坊的广场、石坊上,不仅游人如织,而且经常有澳门各界人士在这里集会、活动。历经四百多年沧桑的大三巴,迎来了她辉煌的新生。

澳门大三巴牌坊藏有这些故事

据记载,大三巴教堂原本由一名意大利籍耶稣会神父设计,以日本工匠的技术协助建设,而教堂前一段长石阶则于稍后完成。建筑风格上,大三巴牌坊属于矫饰主义风格,且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建筑风格,有明显东方色彩的雕刻,包括代表中国和日本的牡丹及菊花图案,令她在全世界的天主教教堂中具备了独一无二的特色。

大三巴牌坊还见证了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血泪屈辱。毒品鸦片,最早就是从大三巴牌坊下面不远的港口,由葡萄牙人输入中国的。鸦片战争后,葡萄牙人开始对澳门实行殖民统治,还成为英国侵华的指挥所在基地。离大三巴牌坊不远的花王堂街,曾是著名的“猪仔街”,沿街有300多家贩卖华工的馆所。当时的澳门,有许多外国人专门从事人口买卖。他们采取诱骗、绑架等手段,将华工强制买卖输出,致使很多人死于海上。

大三巴牌坊高约27米,宽23.5米,牌坊上各种雕像栩栩如生,既保留传统,更有创新;既展现了欧陆建筑风格,又继承了东方文化传统,体现着中西文化结合的特色,堪称“立体的圣经”,是远东著名的石雕宗教建筑。许多澳门人结婚时喜欢在此留下张婚纱照以作纪念。

2005年,中国政府成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,大三巴牌坊与澳门历史城区的其他文物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成员。

大三巴牌坊虽然已失去教堂的实际功能,但它与澳门人的生活息息相关。这里不定期举行各种文化活动, 大三巴牌坊成为澳门第一无二的象征,也是中外游人澳门之行的必到之地。许多人把牌坊前缓长的68级台阶当成天然的休息座位,无形中让牌坊变成了巨大的摄影背景和观赏舞台,牌坊壁上精美的雕塑,特别是其中的中国石狮头,尤其引人注目。

澳门大三巴牌坊藏有这些故事

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《掌心春秋》,如果您喜欢,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“订阅或“关注”。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,回忆历史往事…(本期文中图片均为本文编者所摄)

大三巴牌坊的故事(澳门大三巴牌坊藏有这些故事)相关文章:

大三巴牌坊的故事(澳门大三巴牌坊藏有这些故事)